舊約背景

> 統一與建國

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為神完成建造壯麗的聖殿

所羅門最壯麗的公共建設物均建於耶路撒冷。由於大衛從耶布斯人(Jebusites)奪取城堡時,曾破壞了它的城牆,所羅門就把它修理妥善;並於舊城牆的北端建了一個防衛站,稱之為「米羅」(Millo;王上9:24, 11:27)。所羅門更大量借助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技術,設計及進行一連串的工程,聖殿(The Temple)便是其中之一(王上第五至六章)。

這建築物的設計為腓尼基式,而另一與此類同的,卻建於主前1200-900年的近似聖殿的建築物已在亞蘭(即今之敍利亞〔Syria〕)的北部出土,尤以「泰拿堆丘」(Tell Tainat或「哈提拿」〔Hattina〕)那地的出土最多。不久,聖殿便使希伯來人其他的祭壇黯然失色。它成為一系列建築物的一部分,它相對於建築達十三年的皇宮而言,只建築了七年,便完成了。這兩者的差距,可能是聖殿是按原先要建的王室教堂(royal chapel)的藍圖而建成的。

聖殿的本身是一座狹窄長方形的石灰石(limestone)建築物,長約二十七公尺,寬九公尺,高十三公尺半(王上6:2)。它聳立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使人想起巴比倫(Babylonian)的祭壇。

聖殿的入口有兩個連接著梯級的平台,門廊的左邊及右邊均有一條獨立的銅柱,分別稱為雅斤(Jachin)及波阿斯(Boaz;王上7:21)。主前十世紀前,這類柱子在亞蘭廟宇內是很常見的,甚至在更後期的亞述及西地中海(western Mediterranean)的廟宇裡也可見到。我們並不清楚這些柱子的用途,但相信是用作標燈或火壇。

到達聖殿的正室(即是「聖所」〔Holy Place〕)必須越過柱廊,聖所伸入殿中十八公尺。地板是石造的,上鋪有香柏木(cedar),而室內牆壁都貼上松木(cypress或juniper),並鑲嵌了金片(王上6:15-22)。越過聖所,便到達至聖所(The Holy of Holies),裡面有兩個基路伯(cherubim),以橄欖木(olive wood)作成,並用金子包裹(王上6:23-28)。基路伯具敘利腓尼基(Syro-Phoenician)裝飾的特性,可能是參考異教廟宇中帶翼獅身女怪(winged sphinx)而製成。

約櫃(The Ark)停放在至聖所內,它象徵主的同在遠比它本身吸引(王上8:6-7, 8:10-13)。聖殿的陳設當然遠比在曠野的會幕(Tabernacle)更華麗,明顯的是它大量借取腓尼基人的宗教理論和習俗。銅海(”The Sea”或〔molten sea〕;王上7:23-26, 王下25:16)代替了會幕的銅洗濯盆(laver),它位於門廊與祭壇之間的獨特位置,似乎具神話的含意。

聖殿竣工後,所羅門便以適當的禮儀,舉行獻殿儀式。在大衛時代曾在約櫃前供職的眾祭司、眾利未人,以及眾唱詩者,親眼看見從前神拒絕大衛建殿,到現在他們卻看見所羅門把這事完全地實現了(王上8:62-66),後世稱此聖殿為「第一聖殿」(The First Temple)。在建築這座宏偉的以色列人的敬拜的中心時,並沒有欠缺時間、金錢或技術。而所羅門在獻殿時的演詞(王上8:54-61),對這輝煌的時刻而言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