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統一與建國

所羅門的經濟政策加速王國貿易失衡和經濟的通貨膨脹

這强迫勞役(corvee或forced labor)的制度,已引起酷愛自由游牧生活的人民不滿,也被認為是破壞耶和華的約。掌管服苦之人的亞多尼蘭(Adoniram)被殺(王上4:6, 5:14, 12:18);當百姓後來請求減輕苛政而羅波安拒絕時,北面支派脫離猶大獨立,形成北國(王上12:4起)。以上的事件都證明了所羅門這些政策不得民心。再加上中央政府官員不斷增加對社會各階層的控制,這就使他們不滿的情緒增多了。至於常備軍裝備奢侈,其中包括昂貴的馬匹及鐵製戰車,不斷大量消耗國家的財富。再加上王室的擴展,也增加了全國人民的稅項,其中以農民的負擔為甚。

在基色出土了主前十世紀的一片重要文獻,稱為基色月曆(Gezer Calender),它包括一小片石灰石板,其上刻有古腓尼基人的字體。有些人認為它是一個學童練習寫字的作業,但究竟這是否屬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為當年每個月的農業活動,提供了深入的寶貴資料。奧伯萊(W.F. Albright)曾為它這樣翻譯:

           「他的兩個月是要收割橄欖(olive)的;他的兩個月是要種植穀物;他的兩個月是較晚期的
            耕種;他的一個月要收割亞麻;他的一個月收割大麥;他的一個月要收割和慶祝;他的兩個月
            要釀酒;他的一個月要收割夏天的果實。」(W. F. Albright,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943年,92號,頁16及下)
        

這片石板除顯示了主前十世紀的農業活動外,同樣重要的是它與《撒母耳記下》運用的語言有極密切的關係,使我們相信此書卷是寫於主前十世紀。

因為所羅門不能大量增加農產品的數量,他那具野心的建築工程及經濟計劃遂使貿易嚴重失去平衡。以色列人剩餘的一切穀物及油均運往腓尼基,以換取腓尼基人力的物資。由於以色列人的農產品僅能維持本身需用,所羅門與推羅間便很快出現了貿易的差額,遂加速了王國內的通貨膨脹。所羅門曾嘗試解決這問題,他將加利利(Galilee)的二十座城讓給了希蘭來支付部分貨品和服務費用(王上9:11)。雖然希蘭可能於稍後歸還那些城市(代下8:1-2隱含此意),但這大概沒有完全消除百姓的反感。所羅門作成了輝耀後世的功業,卻失卻百姓的好感和忠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