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歸回與重建

文士以斯拉來耶路撒冷之年份的爭議論點:第一部份

主前432年,猶太人傳統宗教的基礎已建立,而國家層面的組織亦鞏固了。文士以斯拉(Ezra)改革的熱心獲先知尼希米(Nehemiah)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持,否則前者的工作大可能失敗了。這二人的事蹟是如此緊密交織,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文士以斯拉來耶路撒冷的年份遠在先知尼希米之後,是在亞達薛西二世(Artaxerxes II)在位年間,即是約主前398年。他們的論點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段經文:

(1) 拉9:9提到一道城牆,然而耶路撒冷城牆是在先知尼希米時代才被建造的。不過,根據拉4:12,在亞達薛西一世年間,猶太人曾經興建了一道稱得上是城牆的建築,而拉4:23和尼1:3所提到的,大概就是這道牆遭毀滅的情景。文士以斯拉乃是憑信心為建築工作的進展而歡喜快樂。

(2) 拉10:1提到一大群人聚集在耶路撒冷,而根據尼7:4,只有少數人住在城內。但從拉第十章的上下文看來,這群人是從耶路撒冷四周被招來的,如:拉10:7;而尼第七章則針對真正住在城內的人。

(3) 拉10:6提到大祭司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Jehohanan)為文士以斯拉同時代的人。另一方面,根據尼12:22-23,我們曉得,約哈難是以利亞實的孫子;而根據伊里芬丁蒲草紙文獻(Elephantine Papyri)的記載,約哈難是在主前408年當大祭司的。然而,「約哈難」是個通用的名字。我們不難想像以利亞實有一個兒子名叫約哈難,同時有另一個兒子叫耶何耶大,而耶何耶大又有一個兒子名叫約哈難(尼13:28),這個約哈難後來成為大祭司。況且,拉10:6並沒有說約哈難是在文士以斯拉的日子當大祭司的。

傳統的說法是根據舊約聖經,文士以斯拉在「亞達薛西王第七年」(拉7:7;約主前458年)來到耶路撒冷,而先知尼希米在「亞達薛西王第二十年」(尼1:1, 2:1-11;約主前445年)到達這城,比以斯拉晚了十三年。哈爾遜(R. K. Harrison)認為若要改變這次序,上述「尼希米居先說法」的理由仍未夠充分;若採取其他解釋方法,年份上的問題會更加混亂。

正如哥頓 (C. H. Gordon)指出,我們必須知道像先知尼希米這樣一個能幹的行政人員,是幫助文士以斯拉成功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後者有時會太過熱心,以至不切實際;若將兩人的次序倒轉,則不可能產生與現在事實相符的效果(C. H. Gordon, Introduction to Old Testament Times, 1953年,註腳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