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亡國與被擄

猶大被擄者參與巴比倫那些華麗的建築工程

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平原,土壤肥沃,猶大地比較起來地勢較為崎嶇,土地僅堪農耕。在米所波大米的城市寬敞,建築物又宏偉,使聖殿與首都耶路撒冷顯得微不足道。米所波大米那時的繁榮富裕,定會使被擄已久的人回憶和渴想猶大地昔日繁盛時的情況。

在迦勒底王朝的全盛時期,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著美化其帝國而忙於各項的建設工程(參 W. H. Lane, Babylonian Problems, 1923年,頁178及下)。雖然這位巴比倫王以軍事戰爭而聞名,但他似乎更熱衷於文化事業與和平的文藝工作,勝過窮兵黷武。他統治時期的王室碑文,描述了宏偉壯大的新巴比倫帝國(The Neo-Babylonian Empire),而這些記載更為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壽命約是主前484-425年)及其他作者證實。巴比倫首都是竭力重建與拓展的成果,務使其成為近東最輝煌的城市。

巴比倫城建築在幼發拉底河(River Euphrates)的兩岸,由雙重防護的城壘包圍。據希羅多德的描述,這些城壘圍繞著二百平方哩土地,其中十分九是花圃、園林和農地,其他則為廟宇、公共建築物及私人住宅。她的城牆極高,由按戰略性距離分佈的二百五十個城堡護衛。在眾多城門中,最著名的便是奉獻給伊施他爾(Ishtar)那巨大的雙重門。在古巴比倫遺址發現,這城門入口是連接寬闊的馳道(processional street),兩旁的牆有用琺瑯作的牛及龍的精巧圖像裝飾著。

巴比倫城的兩岸由錯綜複雜的水道及運河網絡交匯連接,把兩岸連接的大橋東面,就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宏偉的宮殿,享譽於世的 「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便在其中。雖然我們已不能鑑定那石砌梯形台階的模樣,但希臘人卻視之為世界七大奇景(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之一。這空中花園似乎是一座呈四方形的建築物,各邊長約四百呎,以拱柱承托在七十五呎高空之上。尼布甲尼撒二世重建多個金字塔型廟(ziggurats)與廟宇,其中以宏偉的瑪爾杜克神廟(temple of Marduk)最為突出,那一層層的台階及高聳的結構,顯示了高超的工程及建築技巧。

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完成這些建築計劃,需要大量技工。當時為了進行這些工程,有大批專門技師被輸入巴比倫。然而,實際承擔建築工程的,大部分都是被擄到巴比倫的奴隸;當中有不少猶大人,並居於巴比倫的殖民地,其中一個殖民地便是迦巴魯河(River Chebar)附近的提勒亞畢(Tel Abib;結3:15;註:這地名是按照中文聖經《和合本》來用,較好的翻譯是「亞畢堆丘」,因”Tel”本身指堆丘)。楔形文字的資料顯示迦巴魯河即古巴比倫國中部的迦巴魯運河(Chebar canal),這運河連接巴比倫與尼普爾(Nippur;參 G. A. Cook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zekiel, 1936年,頁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