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統一與建國

考古學家華倫爵士在耶路撒冷發現的豎坑

我們一直不清楚這「錫安要塞」(Stronghold of Zion)失守的詳細情形,但是,最近才發現有關的經文(撒下5:8)可能是指通過「水溝」(中文和合本與新譯本都譯作「水溝」;英文譯本KJV譯作”gutter”)或「豎坑」(英文譯本RSV與NIV譯作”watershaft”)來攻佔該城。

當華倫爵士(Sir Charles Warren)在耶路撒冷作初步的考古發掘時,這理論似乎可以證實,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了迦南居民(Canaanites)約在主前2000年建立的地下水道系統。由於耶路撒冷身處的位置,它沒有足夠的水源,只能倚靠地下貯水池和水庫。它最近的水泉基訓泉(Spring of Gihon)就是在汲淪谷(Kidron Valley)中、俄斐勒(Ophel)山東南的地方。從這兒再往南下有另一水源,名叫「隱羅結井」(the well Enrogel),是位於汲淪谷與欣嫩子谷(valley of Hinnom)的交界。

華倫爵士(Sir Charles Warren)發現耶布斯人學效基色(Gezer)及米吉多(Megiddo)的居民,鑿穿岩石,使成為隧道,然後將從基訓泉注進巨穴內的水引出來,使之從地底經過俄斐勒山丘mound Ophel,而引進一在地下四十呎的深遂壁凹。由於這個水庫可以通過垂直的豎坑而進內,所以當地的居民只要隨便垂下盛器,便可取用需用的水(F. Kenyon, The Bible and Archaeology, 1940年,頁176)。

沿著這路雖也能夠到達堡壘,但對入侵者而言,這是一個艱巨的阻礙。而入侵的步驟是毋容爭論的,因為從研究烏加列(Ugarit)楔形文字,顯示「水溝」或「豎坑」等字乃迦南字「鈎」(hook)之意。故此,人若要進城,則靠爪鈎(grappling hooks)、梯鈎(scaling hooks),或類似之器械。古時亦即聖經所稱為的錫安山,實際上就是「大衛城」(City of David),從它掘出了一堵留有巨大破隙的石牆,這牆可能建於大衛時代。後世更把這豎坑稱為「華倫豎坑」(Warren’s Shaft)。(注:可是《七十士譯本》卻不明白這地理,把「水溝」這字翻譯成「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