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座極古老的耶利哥城是由喜克索人(Hyksos)在中青銅時代(Middle Bronze Age;主前2200-1550年)建成的,以此加強其防禦工事。喜克索人被逐出埃及,退到迦南(Canaan)時,曾在耶利哥頑抗,但很快就被制服,而且城也為大火所毀。賈斯唐(Garstang)掘出皇宮的部分儲物室和一些約為中青銅時代末期的房子,其本身都毫無疑問顯明是為火所毀的。
耶利哥是在晚青銅時代(Late Bronze Age;主前1550-1200年)重建的,但其規模比以前的較少。這城是由兩層用泥磚做成的牆來防衛,內牆大致根據早青銅時代建造的根基的。城牆是由太陽曬乾的泥磚混以按著不規則的地基鑿成不規則的石頭做成,是較次等的建築物。
這就是"D"城,賈斯唐相信它是被約書亞(Joshua)及其跟隨者征服的。外牆高三十呎,厚六呎,毀壞不堪,而內牆與外牆一樣高度,卻有十二到十五呎厚,與外牆一樣,難逃厄運,賈斯唐認為內牆受毀,乃由地震做成。喇合(Rahab)所住的房子大概位於城的主要入口,可能是橫跨在兩道護城牆之上。賈斯唐研究的頹垣敗瓦中,有變黑了的碎磚、灰燼、薰黑了的陶器、燒焦的樹木,和其他被火所毁的證據,賈斯唐認為耶利哥被毀一事發生於主前十四世紀。
在1951年,由肯揚女士(Miss Kathleen Kenyon;她是在耶路撒冷英國考古學書院的校長)領導下的發掘工作,使賈斯唐發表的資料須修正。在這石堆中,發現很少約書亞時代的痕跡,更沒有掘出晚青銅時代的痕跡,與賈斯唐細心敘述的晚青銅時代的堡壘記載有衝突。雖然最近的調查證實這城年代古遠,但幾乎無可能在現在公佈約書亞所毁的城之防禦性質,也不能指出這事發生的時間。不過從所得的資料看來,要以色列人每天繞城七次,看似是可能的做法(書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