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歸回與重建

聖殿重建的工程在重重阻力中得以完成

正當聖殿重建的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猶太人卻受到攔阻。在被擄時期佔居巴勒斯坦的米所波大米人後裔突如其來阻止聖殿的工程,他們原是被亞述王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以撒哈頓(Esarhaddon)及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驅逐往巴勒斯坦,其中主要是出身於以色列北國淪亡後來的撒瑪利亞人(Samaritans)。

當他們提出參與建造聖殿時,竟被猶太人拒絕;可能猶太人恐防因此再被拜偶像的惡事污染。於是,被拒的撒瑪利亞人就不擇手段地進行政治活動,意圖阻止和破壞建殿的工程(拉4:1-5)。他們從古列二世的兒子甘拜西二世(Cambyses II;約主前529-522年在位)取得禁令,迫使重建聖殿的工程停頓(拉4:24)。

著名的伊里芬丁蒲草紙文獻(Elephantine Papyri)足以證明拉4:7及下的那段亞蘭文(Aramaic)書信,是確有其事的。這些蒲草紙文獻是在1903年出土的,內容包括居住在上埃及(Upper Egypt)伊里芬丁島、近亞西安 (Assuan)一個軍屬殖民區內猶太人,用亞蘭文寫的信件。正如《聖經》的記載,這些蒲草紙文獻顯示,波斯君王十分關心其子民的宗教及社會福利(J. Finega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Past, 頁201)。

在波斯帝國期間(主前539-331年),亞蘭文漸漸成為波斯帝國貿易及外交的用語,這些蒲草紙文獻尤能顯示,文士以斯拉(Ezra)採用的是主前五世紀的文體,而《以斯拉記》第四章提及的信件,其日期不應遲過這時期。雖然這卷《以斯拉記》中皇室成員名字的拼寫法,顯示出與主前五世紀及後通行的稍有變異,可能因為《聖經》中的拼寫法是由早期的波斯譯文演變而來的。

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所重建的聖殿,後世稱之為「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好讓辨別它不是所羅門時代的那座聖殿。波斯帝國在第二聖殿根基立好後的十三年,出現了混亂的局面。波斯王甘拜西二世約於主前525年在皮魯細姆(Pelusium)戰勝了森美忒庫三世(Psammetichus III),將埃及也併吞入他的統治之下。不久,甘拜西二世卻患上精神病,於主前522年自殺而死。

以前一些歸屬於古列二世的藩主趁機叛變,意圖脫離波斯帝國,但終於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子,大利烏一世(Darius I;又稱為「大流士一世」或「大流士大帝」〔Darius the Great〕;主前522-486年在位)所平定。當他爭取重操軍權時,猶大省的居民有一段自立的日子;後來大利烏一世掌握了帝國的統治權,他繼續以容忍及寬大的政策去對待他們。當他鼓勵猶大人去完成重建聖殿的工程時,竟出現了更大的阻力(拉5:6-17)。

於是,大利烏一世唯有下令,要尋回原來授權建殿的詔令(拉6:1-5)。不久,那建殿的詔令找到後,大利烏一世下令,禁止任何人阻礙建殿工程,並要求那些阻撓者大力資助;這樣聖殿重建的工程終於完成(拉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