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歸回與重建

舊約聖經以斯帖記與古代文獻曾記載反猶太人事件及有關普珥日的籤文

埃及伊里芬丁(Elephantine)島上的猶太廟宇在波斯王大利烏二世(Darius II;約主前423-404年)在位期間,因埃及與波斯帝國之間的衝突而被破壞。這次損害了猶太人利益的事情被記載在伊里芬丁蒲草紙文獻中,亦是有關這類事件的首次紀錄。舊約聖經的《以斯帖記》(book of Esther)也曾記錄波斯帝國境內另一件相同的事件,書珊城(Susa)內的猶太民族驚險地逃避了一次滅族的災難。

波斯王薛西一世(Xerxes I;統治期約主前486-465年;許多學者認為這就是斯2:1的「亞哈隨魯」〔Ahasuerus〕)的第七年十月召猶太女子以斯帖(Esther)入宮,然後立她為王后(斯2:16-17)。她可以輕易地隱藏自己猶太人的身分,是與當代一種習俗有關。哥頓稱之為「隱瞞」(dissimulation)(C. H. Gordon, Introduction to Old Testament Times, 1953年,頁278及下),指這習俗容許個人可以因為避禍而佯作跟自己本身的宗教無關,其言行在表面看來跟本國所認同的亦無關。

王后以斯帖在波斯王宮中也是這樣自保(斯2:10)。同樣,當那位支持「反猶太人主義」(Anti-Semitism或antisemitism)的哈曼(Haman)登上那具本來為末底改(Mordecai)預備的刑具時,書珊城的外邦居民也紛紛自認為猶太人(斯8:17)。

在書珊發掘出一項「四方形角柱」(quadrangular prism),上面刻有多個數字,相似於哈曼用來定猶太人死期的籤(斯3: 7),當時稱之為「普珥」(pur)籤;自此以後,普珥日(Purim)就定為猶太人的節日,是記念猶太人從波斯人手中獲拯救出來。「普珥」本是那籤的名字,後來被神所使用,以致猶太人有充分時間進行反間行動,並得著保護(斯9:26)。

在埃及和波斯帝國幾項事例中所表現的「反猶太人」態度,究其本質代表了當代大部分國民(波斯人)目睹了外來的小數民族(猶太人)在苦幹後所獲得的成果,就不加思索地按他們的不滿情緒而妄下判斷,繼而產生一連串「反猶太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