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出埃及與漂流曠野

舊約聖經出埃及第二階段的路線之記載和研究

至於出埃及的第二階段中,以色列人被引領至利非訂(Rephidim;可能即威非翼窪低〔Wadi Refayid〕),在那裡食水嚴重短缺,卻神奇地獲得解決。在這時以法蓮支派嫩的兒子約書亞(Joshua)漸露頭角,成為摩西所挑選的領袖,抵禦亞瑪力人(Amalekites)進攻,這次他獲得全勝。在這裡,隸屬米甸族(Midianite tribe)之基尼人(Kenites)的祭司兼摩西的岳父葉忒羅(Jethro或在民10:29被稱為「流珥」〔Reuel〕)到達營地,作一番觀察之後,幫助他組織可以自行審判的首領(出18:25的「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來治理以色列人連綿不斷的訴訟。這裡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基尼人一直是居住在亞喀巴灣的東及南面,亦即在西乃半島的對面。「基尼」這名字即「屬於銅匠」之意,位於傳統西乃山五十哩外的礦地,基尼人可能被沙拉別卡錠(Serabit el-Khadim)出名的銅礦吸引,到達西乃半島。

銅和鐵很早期已經在約但河谷和亞拉巴窪低(Wadi Arabah)南部開採,而不用懷疑,基尼人也應用到附近沙拉別窪低(Wadi Serabit)的銅和綠松石。像基尼人這種游牧冶金土人的出現,最少也暗示在米甸及西乃地區有半固定的職業,而這肯定是受到古老埃及至近東的貿易路線影響。基尼人屬於米甸人,是游牧的貝都因人(Bedouin)中,最早馴服駱駝的部族。這段時間的特色是由用驢變成用駱駝作游牧工具。由於以色列人局限以驢作游牧工具,如他們真的根據傳統說的路線,在曠野漂流,則(民第卅三章)他們在沙漠中能常常到達綠洲和在死海(Dead Sea)西南的畜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