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王古列二世下詔,允許被擄的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及重建聖殿。猶太人的回歸共分了三次:
回歸 | 年份 | 王國時期 | 率領者 | 聖經出處 |
第1次 | 約主前538年 | 波斯帝國征服新巴比倫帝國後不久 | 設巴薩(Sheshbazzar) | 拉1:1, 1:8 |
第2次 | 約主前458年 | 亞達薛西一世第七年 | 文士以斯拉(Ezra) | 拉7:7 |
第3次 | 約主前445年 | 亞達薛西一世第二十年 | 先知尼希米(Nehemiah) | 尼2:1 |
古列二世的詔令還包括把全部由巴比倫王尼布尼杜斯所帶入巴比倫的各神像,必須送回其本地。基於人道立場,他釋放了所有在巴比倫的戰俘,這是一項精明的政治行動。古列圓柱(Cyrus cylinder)記錄了主前538年這位新統治者的詔令,准許被擄的人民自由返回原居地,重拾他們以前的生活:
「由……亞述城(Asshur)與書珊(Susa)、亞加德(Agade)、伊斯能拿(Eshnunna)、森班(Zamban)、米推奴(Meturnu)、底里(Deri)、庫提(Gutium)地的境界,底格里斯河(River Tigris)對岸的諸城市……我把居於其中的諸神明帶回其地……我又集合居民,使他們回歸所居之地……」(J. Finega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Past, 頁191及下)。
舊約聖經的代下36:23和拉1:2-4,記載了古列二世積極地鼓勵被擄之民歸回猶大地,並且重建耶路撒冷城(Jerusalem)的聖殿(Holy Temple)。這位波斯王甚至退還一切尼布甲尼撒二世從耶路撒冷擄掠的金器和銀器,並指派一位叫設巴薩的王室成員擔任猶大省的省長。
這些聖經記載足以反映出古列二世當時的政策,就是針對所有在新巴比倫帝國時被擄離本鄉的人。他精明之處在於運用這種一石二鳥的政策:既可以減輕國家要供養與治理被擄者的經濟負擔,又為自己在新興的波斯帝國跟各地各族的居民建立良好的關係和聲譽。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這項懷柔政策有利於波斯帝國的未來戰略,因為古列二世很可能打算下一步進攻埃及,他需要一個前線據點來提供兵力和軍糧。正好被擄之民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及聖殿,如此可以幫助他達到了這種目的。從政治和地理的形勢來看,西邊馬其頓(Macedonia)正在崛起,希臘(Greece)城邦也向東部地區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