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新月沃土與文化發展

近東在銅石並用時代的哈拉芬文化 (Chalcolithic : Halafian Culture)

緊隨著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或New Stone Age)的,便是銅石並用時代(Chalcolithic或Bronze/Stone Age) (主前4500至3200年)。那時,金屬傢具及器皿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而高度發展的文明,便是這時期的特色,故此,這時期亦通常視為從初民生活至古代偉大文明的過渡期。

在西北米所波大米的哈拉芬堆丘(Tell Halaf)便是銅石並用時代的代表地,而此階段的亞述文化便是以此地命名。事實上,考古學家認為,以遺蹟出土的地方作為王朝時期以前各文化發展階段的名字是最適當的,直至現在,這已成為既定的步驟。

哈拉芬堆丘古物的發掘,是有進取心的德國考古學家奧朋興(Baron Von Oppenheim)孜孜工作的成果,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這遺址工作了兩年,繼而在1927至1929年繼續發掘。他在這裏發現了較亞述新石器時代還優越的文化。哈拉芬人 (Halafian)的居處分散在米所波大米及敘利亞的好幾個地點,最著名的有在哈拉芬堆丘以東約五十里的查加巴沙(Chagar Bazar),在尼尼微附近的亞帕逸堆丘(Tell Arpachiyah)及迦基米施(Carchemish)等。

這時期房屋的特色是長方形,以石頭為地基的。發掘者發現一些年代較久遠的房舍,它們在銅石並用時代的村落中流行,按著繪成較為圓形的圖則來建築,這些建築物經已證實是宗教神祠。最早的神祠均建有一間圓形的房間,但那較後期的建築物,卻反映了耶利哥前陶器新石器時代的特色,這些建築物在原有的結構上加上一間較小的長方形外室。從這些神祠中發現了某些家畜的粗糙模型及為數不少的人物雕像,通常這些雕像均是裸體的女性,更特別誇大了她們的性特徵,使人回想起奧里尼雅克期(Aurignacian)的文化。

這時候,家庭編織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地氈的製造已甚具規模。在遠古的人類歷史時期,米所波大米已是地氈編織的發源地,後來波斯地氈中Sehna及Ghiordes的結節特色均可追溯至十分古舊的年代。從古代小亞細亞赫人帝國(the Hittite empire)以西,到幅員廣大的中國,都是以此方法去預備材料及編織不同圖案,滿有東方色彩的地氈。甚至直到今天,不同類形的「波斯」結節仍是中國地氈流行的基本編織方法。可見米所波大米在這歷史悠久的人類工藝中影響深遠。

但是哈拉芬文化(Halafian culture)最大的特色,便是那些在最底層出土,色彩鮮艷獨特的陶器。它的款式並不像在差不多相同時期巴勒斯坦銅石並用時代從加蘇爾堆丘(Tell el Ghassul)出土的多色幾何圖案壁畫。這些陶器幼細易碎,由人手製作,然後放在密封的窰中燒製,熱力強烈而均勻,產生的陶器異常光滑,以不同的圖案及幾何設計為裝飾。碗的內壁通常有植物、動物及人類的圖象為裝飾。考古學家最感興趣的,便是在一個哈拉芬花瓶上發現,有車輪的交通工具,相信是當時的戰車。雖然這些均是屬於輪輻類的車輪,但已證明一點,就是在這麼遠古的情況下,經已有車輛作運輸之用。學者均一致判定,哈拉芬人的陶器製作,在古代是無與倫比的。正如我們剛才所說,此古代文化的年代,大致與巴勒斯坦的加蘇爾人(Ghassulian)的相近,相信是在主前4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