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新月沃土與文化發展

近東在銅石並用時代的以力文化 (Uruk Culture)

以力文化是接踵而至的文化階段,這時期的文化發展急劇,其年代約為主前四千紀的末期。古代以力的位置在創世記十章十節提及,這遺址是由德國的考古學家進行發掘,而發現了巴比倫最早期金字塔型廟(ziggurat)存在的證據。這金字塔型廟包括一座由人手以黏土及石屑堆積成的小山或土墩,其上更築有一座宗教的神廟。事實上,金字塔型廟一詞是形容有層次及臺階的塔,而這些塔是由建築在山丘上的廟宇組成;廣義而言,金字塔型廟一詞亦包含了那些山丘。這類建築物顯示了建廟者希望保護廟宇中的守護神,以其能夠避免那威脅社會的突發洪水。以力的金字塔型廟佔地約四十五碼見方,高約十碼,廟宇是根據他吉華的結構,同是圍繞著一個狹窄的庭院來建築,這庭院的面積約為三百五十平方碼。建築物的內牆及圓柱的裝飾,均是按著艾烏比時期的款式,依幾何圖案,在柔軟的灰泥上鑲上彩色的黏土錐體構成的。

在以力出土了一些泥板,上面粗糙的象形文字是用尖筆刻寫的。象形文字,顧名思義是將思想以粗糙的圖象描繪出來的文字。這些象形文字漸漸簡化為相等的線,及至三角形尖筆面世,這些線形文字便以楔形的圖象出現,這種文字稱為楔形文字(cuneiform)。但是,文字的發展,卻以發明石柱印章的以力領先,這些印章原先是用以表明貨物或財產的擁有權,但在以力時期後期卻漸漸取代了艾烏比時期的裝飾封漆,這印章是刻有特定圖案的石柱,當它滾過像濕泥的柔軟表面時,便留下清晰可見的圖案。

隨著文字的發展,楔形文字遂與其他裝飾成為圖案的一部分,但是,現在仍有些內容是未能解釋的。使用印鑑的原則一經訂定,藝術家便毫無限制,在這些印鑑的設計及製作上,發揮其藝術才華。王朝時期早期的印章均頗為粗糙,通常刻以波狀線條組成的簡單圖案。但後期的印章卻以很多複雜的人物及動物的形象為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印章設計精巧,美觀非凡。這些印章被廣泛應用於商業貿易中,其應用更普及至埃及和印度,在那裡流行達數百年之久。

主前四千紀的末期,以力時期文化繼續在南米所波大米的詹地拿撒(Jemdet Nasr)發展。重整復原的人工製品顯示了此文明日趨複雜。金屬尤其是名貴銅器開始被使用,而雕塑亦多次在幾個巴比倫遺址中出土。通常詹地拿撒時期的油彩陶器被視為遜色於較早期銅石並用時代的製品。古代的啟什(Kish)及洗窩帕(Shuruppak)均於此時建立,從這些地方及同一時期土層的吾珥及以力,發現了米所波大米之銅石並用時代以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