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新月沃土與文化發展

近東在銅石並用時代的艾烏比文化 (Al Ubaid Culture)

在銅石並用時代,巴比倫南面的疆界是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三角洲的沼澤區,故此,人類文化對這區域的影響是晚於亞述高地的,而哈拉芬文化正是亞述高地文化的表表者。南米所波大米史前村民若要耕種,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工作,是解決耕地的灌溉和排水問題,這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因為當地常常突然間洪水泛濫,而且蜿蜓而流的河道亦是時常變遷的。從巴比倫平原流下來的大量沖積泥改變了波斯灣海岸線的形狀,結果,使吾珥及艾督(Eridu)等在古代接近海岸的地方,現在均變得較為遠離海岸了。當肥沃的沖積泥得以排出,而亦因築有運河及堤壩,田地獲得灌溉時,下米所波大米遂成為肥沃的平原,吸引了一系列的文化輸入這地區,這便形成近東歷史文化的基礎。

在吾珥西北四哩一個名艾烏比堆丘(Tell al Ubaid)的小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巴比倫在史前時期最劃分明白的文化。這遺址的首次發掘工作,是由湯普森(Campbell Thompson)於1918年領導下進行,及冬季便改為夏爾(R. H. Hall)負責,至1923年始,則由武利(C.L. Woolley)主持。這文化顯示它是屬於幼發拉底河三角洲最早的居民,年期約為主前4000年左右。古代米所波大米的很多其他地方,包括艾督(Eridu)、以力(Erech或[Uruk])、吾珥等均報告發現有類似艾烏比堆丘的聚居地,而那時這些地區均是細小的村落。由於古代缺乏石頭,所以這些沼澤地帶的民房,都是以蘆葦塗泥,或是在較後期的,從曬乾的泥磚建成。

雖然這些房屋離堅固的標準尚遠,但它們均是以黏土鑲嵌於灰泥的牆壁上作為裝飾,並實際上可以防水,而這種建屋方法流行達數世紀。但是,在這時期的末期,亞述已經能建造較為堅固的房舍,思彼撒(Speiser)於1936年在他吉華掘出屬於艾烏比時期較後期(第十三層)的土層,顯示在一庭院的三面,分佈有三座設計良好的長方形廟宇。從直排在牆壁上一系列凹入牆內的壁龕來看,相信這是一種起源於主前五千紀,流行達多個世紀的米所波大米廟宇的建築形式。

艾烏比時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樣本,它們的風格及設計與波斯書珊(Susa)最底層土墩出土的陶器有很密切的關係,相信兩者均大致屬於同一時期。艾烏比時期的陶工製作了大量的碗、花瓶及其他盛器。並以暗色的油彩畫上幾何圖案為裝飾。陶器的質地相當幼細,似乎在某程序上已用上了輪製技術。與較早的哈拉芬(Halafian)文化比較,艾烏比時期的陶器,無論在設計及美感方面均較為遜色。在這時期,我們更發現以燧石製造的武器及工具,相信這文化期間的人亦與中亞洲及印度有接觸,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了由璧琉璃及天河石製成的珠粒,而這時期的中亞洲及印度亦以這些寶石作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