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閱讀比較

非會員能免費看到基本的部份:

耶利哥城的發堀作為聖經考古學的認識

考古學家多次意外地追溯出古代歷史,這些情況都是值得特別注意的。例如,肯揚女士(Kathleen M. Kenyon)於1952年表示耶利哥城古址(即埃蘇丹土堆Tell es-Sultan)的許多文物的古蹟,肯揚女士的工作結果,指出耶利哥城是近東的幾個極古的地方之一,其歷史追溯至主前五千多年。考古家發現耶利哥的歷史是在陶器發明之前就開始了;發現的古物之中,有一道三十呎寬的衛城河溝,這城的早期居民用原始的手工器具,在紅土中掘到八呎深,而且四周圍以一堵十八呎高的牆,其上部分更建有圓形的石稜堡,這是古代近東最早的護城設施。這些發現,將有關近東文化起源的知識範疇推得更早,也將現今對史前的觀念及一些年代上的概念改變了。

考古學的發現幫助人去了解當代近東形勢,同樣重要的,就是這許多的發現直接或間接地確定了舊約中一些事蹟是真實的;這些事件的特質會在以下數章詳細討論。讀者應該小心,不要急忙的假設,以為要證實舊約某些事件是否屬實,只要考古學家去掘一掘就可以立刻明白了。這個假設是不明智又不合宜。考古學在某特定地點的工作成果,有時只帶來更大的混亂。考古學家曾古耶利哥城發掘多次,使現今學者差不多無法確定指出在約書亞時代該城的情況,這結果是起初在那古址上工作的人始料不及的。

會員除可以閱覽非會員所看到的內容以外的更多內容:

有關耶利哥城古址的考古發掘,其實曾經歷過四次挖掘:查理斯沃倫(Charles Warren)(1867-1868);恩斯特色林(Ernst Stllin)和卡爾沃金格(Carl Watzinger)(1907-1909);靳約翰(John Garstang)(1930-1936);和肯揚(Kathleen Kenyon)(1952-1958)的。然而,前三次挖掘使用的方法被現代的考古學家們認為是原始和不可靠的,而這個位址也遭到了腐蝕。

沃金格 (Watzinger)總結說,耶利哥在青銅時代晚期,也就是推測毀於約書亞之手的時候,還尚無人煙居住,靳約翰則確定這座駐防森嚴的城市是在這個時期的晚些時候被摧毀的。但是甘仁卻辯稱它是在青銅時代中期的末期,約在主前1550年的時候被毀滅的,在此後的整個青銅時代晚期,它也不過是一個貧乏的居住之地——並不存在一個設防之城供約書亞摧毀。

除了年代上的問題,許多考古學上的資料都與聖經的記載相符:

耶利哥城的聲望(書5-6)和財富(7:21)表明了它一個大型的城市。挖掘工作顯示,耶利哥城擁有大規模的防禦系統。它的堆丘(一代又一代的人居住留下的殘骸堆成的小山)被一座泥土的堤防包圍,此堤防由一段15尺高(4.6米)石頭城牆來固定。在殘留的城牆頂上立著6英尺(1.8)厚、三四倍厚度那麼高的一段獨立的泥磚牆。一段類似的城牆矗立在堤防之上。

耶利哥的泥磚牆倒塌之後,便在殘留的城牆(6:20)基礎之上堆積。考古學家們指出,曾經有一場地震在這裡發生,當時墜落的磚塊形成了一個斜坡,以色列人就是通過這段斜坡爬上殘留的城牆的。

一處3英尺(0.9米)厚的灰燼層核實了這裡曾經有過一場大規模的火災(24節)、還有跡象表示,耶利哥城倒塌之前曾經發生過瘟疫(參見民25:8-9)。

約書亞3:15記載,以色列是在豐收的時期跨過約但河的。幾種協同的證據,包括喇合在她的屋頂上晾乾麻秸(2:6)、以及戰爭(5:10)開始前不久以色列的逾越節慶典(豐收之前所守的春季節期)。

整罐剛剛收割的穀物證實了圍攻時間的短暫(6:15)。耶利哥城留下來被焚燒的穀物不同尋常,暗示了入侵者有一種並非常見的理由留下它完好無損(見17-19節)。

關於耶利哥城四期被毀的細節與我們在聖經裡讀到的非常接近。不幸的是,關於這座城陷落的時間仍然是個問題。如果真同沃金格和甘仁所辯稱的,耶利哥城陷落于主前1550年左右的話,那麼當約書亞在大約主前1400年到達的時候,那裡便不會有什麼重要的城市。雖然如此,當一個人面臨年代上的問題時,還是有很多關於城市四期的資訊來鼓勵基督徒讀者們相信約書亞記6所記載的是可靠的。

關鍵詞: 聖經考古 / 耶利哥 / 肯揚 / 約書亞 / 沃倫 / 沃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