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人類宗教的認識

什麼是人生的“至善”?

我國讀經書的人,大家都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古聖敎民之道,在求「至善」,其義深長。宋儒程子謂「大學」一書,乃「初學入德之門」,而其實踐的層次,則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質言之,「治國」「平天下」的大業,乃起自「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此乃我國士大夫所信奉的立身處世,修己達人,一貫的大道,亦認爲是「人生的至善」。平心而論,我國聖賢弘道敎民的仁心宏願,初無可議。惟是從始祖墮落以後,人類已失『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受了『敗壞的轄制』(羅八21),和『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之捆綁,『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爲立志爲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心雖有餘,力苦不逮;「知行合一」,徒成空談,「至善」之境,終不可期。誠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十七9),「人心維危,道心維微」,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可是所謂大學之道,乃以明德修身爲本,其起點乃是以人爲本位,其重心乃以自義爲指標,嚴格言之,乃是目中無神,廢棄大道!

夫『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孔子明知故犯,捨本遂末,不知大道之本源,人生的至善,乃是在「神」,不是在「人」。其說既背道而馳,遂使民族發生心靈的危機!蓋神乃天地萬物造化之主,『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羅十一36)。『原來那爲萬物所屬,爲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來二10)。從時間的觀點說,神是萬古長存的;從空間的觀點說,神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十七28)。「道不遠人」,神乃和我們息息相通,休戚相關,不可須臾或離;故若棄神而重人,廢「道」而尙「德」,此乃「不知先後」,「拔本塞源」;『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神)這活水的泉源,爲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最後才照祂的形像造人(創一26),故人爲萬物之靈,乃是上帝創造之極峯,且有屬天的根源。天下萬物,其中無生物僅有存在,而無「生命」;植物雖有「生命」,但無「自覺」;動物雖有「自覺」,但其感覺僅限於其可見可覺之物,只限於屬地之物, 而不知屬天之事;只限於實用之物,而無真善美之欣賞;只有官感的慾望,只求官感的滿足,而沒有屬靈的悟性。是可證「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淺薄謬妄;而現代「官感文化」終趨解體沒落。(此義重大,著者已在本書卷貳卷肆分別詳論。)所以人乃根本異乎禽獸,因爲人乃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而且被神委派管理萬物;易言之,人乃有屬天的根源,神授的王權;絕非如無神唯物論者的看法,可與動物和機器相提並論。從公義聖潔的觀點而言,人雖因始祖犯罪墮落,已失去上帝榮耀的形像,但仍保有若干固有的秉賦,所謂「天良未泯」,仍有知罪之感;雖曰行善毫無能力,但仍能飢渴慕義,追求屬天屬靈之事,應神呼召,迷途知返。

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6)姑無論人類的努力,事實證明,非但不能「平天下」,而世界的局勢,且每況愈下。退一萬步說,縱使人類能夠「平天下」,亦仍非真正的「至善」的境界。人類的「至善」,不屬這世界,乃是超凡的,永恆的,不可思議的,無可比擬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二17)。不但『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2),即是人類立功立德立言的結果,也『都要過去』,『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4 ),未必能保證其不朽。那些人所歌頌讚美的,所謂「真善美」的事,也非出自上帝,而乃出自「人意」,出自「血氣」(約一13),故每「今是昨非」,「言人人殊」,而無永久絕對的價值。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