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佛教的認識

爲什麽「湼槃靜寂(Nirvana) 」是佛教之精髓?

佛教乃是一種空苦哲學,認爲人生於世,便是痛苦煩惱,欲求去煩惱,脫輪迴,唯有滅盡情慾,進入湼槃。湼槃乃爲佛教之精髓,但是這一個重要的道理,佛陀並無確切的敎訓;而小乘大乘,又復對此有絕對相反的說法。茲申論之。

一、聖四諦──
(1) 苦諦(Dukkha)── 佛教認爲有情衆生,無明無知,心靈迷惑,便生出貪(raya),瞋(dosa),癡(moha)三毒;三毒又生八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是苦,怨憎是苦,恩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
(2) 集諦(Samudaya) ──八苦雖由三毒而來;但照他們的所謂「緣起觀」的道理來說,『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無彼無,此滅彼滅』。人類生死之苦,乃是由生而來,生又由有而來。苦難之根,乃是在有。要想根除人生之苦,還要進而明白滅諦。
(3)滅諦(Nirodha) ──滅去無明(無知),行便被滅;行既被滅,識亦被滅;滅去慾火,執着被滅;執着被滅,生亦被滅;生既被滅,老死自被滅絕,從而脫離生死輪迴之苦境。惟如何滅生離苦,最後尙需道諦。
(4) 道諦(Marga) ──所謂道諦,無非是一種御心修行之法,美其名曰「八正道」,茲進論之。

二、八正道──
(1) 正見──深明佛教之真諦,明察善惡之果報。
(2) 正思──祛除一切邪情惡慾,追求實踐至高目標。
(3) 正語──勿作謊言妄語,心平氣和,說造就人的話。
(4) 正業──不殺生,不偸盜,遠離邪淫,樂善好施。
(5) 正命──勿奢侈,勿損人。
(6) 正精進──嚴以律己,斷除惡念,使生善法。
(7) 正念──立志修道,奉行聖訓。
(8) 正定──苦樂無所容心,意境超脫,成正等覺。

但佛教乃是無神自救敎,人類因有原罪,肢體中另有個犯罪的律,和心中的律交戰,雖立志爲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參羅七18-24);所以這些道理,雖甚動聽,結果卻是徒託空言,此須待下章另加詳論。

三、湼槃論 ──
湼槃二字,並非中文(佛經裏面,有很多字,都是梵文,即「佛」字亦非中文,乃爲Buddha的譯音,可證佛教,乃爲洋敎)照原文字義來講,乃指「吹去」,「消滅」而言,乃是把「貪瞋癡」三毒消除。此乃佛教的中心思想。

佛教的最高精義,雖爲湼槃;佛徒的最後歸宿,亦爲湼槃;但湼槃的詮釋,小乘大乘,卻完全不同。照小乘的說法,此乃爲一種無生,無出,無作,無相,無漏,寂靜,解脫,油乾燈盡,灰身滅智的境界。照聖四諦的苦諦來說,生既是苦,人生唯有進入湼槃,到達這種境界,始能脫離生死輪迴,永離煩惱痛苦。佛經裏面,描寫佛陀的死,乃如油乾燈盡,灰身滅智,這乃是永遠的滅絕,沒有永生的盼望!爲求解脫煩惱,企求進入湼槃,乃好比靈魂的自殺!殊令佛徒失望。所以大乘佛教,對於湼槃,乃作完全相反的解釋,乃指彼岸(Para),無窮(Atyanta),無量(Amrta),永存的境界(Amrta Pada)而言,不是永滅,而是永福。此乃和「湼槃」二字的原義以及佛陀固有的敎訓,完全相反。據史家賴託雷氏(Dr. K. S. Latourette )的考證,乃是受了基督敎的影響。於此亦可證基督敎乃勝過佛教。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