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佛教的認識

爲什麽「五蘊皆空」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麽?

佛家認爲一切現象,都是遷流;萬物並無實體,只是幻影;在這一個大前提之下,「我」也沒有存在的可能。同時釋迦無形中受了婆羅門敎「梵我一如」傳統思想的支配,只見「大梵」(Brahma),否定「小我」(Atman),於是提倡「無我」(Non-atman)之說。他爲要貫徹「無我」之說,從而强調「五蘊皆空」之說,成爲佛教的中心思想,茲分論之:

一、無我說(Non-atman)人生之中,沒有靈魂的成分。凡夫俗子,執着自我,役於外物,其實一切外物,都是幻影,我們日常用具,一桌一椅,其實僅爲名相。一桌一椅,乃由各種質料拼成,有不同的形「相」,有各種的「名」稱,其實並無桌椅,因爲一旦用壞,即遭廢棄,便無桌椅的存在。同理,人也不過是一種「名」「相」,其實也無真人,所謂「我」,「你」,「他」,僅爲名稱,並無實人。這乃是一種否認靈魂的强烈的唯物哲學。

二、五蘊說(Five Skhandas)人類既無靈魂,人生乃由五種成分構成
(a) 相(Rupa) -此乃構成人的物質要素,使有人的形體,此外則有四種心理的成分。
(b) 受(Vedana) -此乃感覺,印象,情感。
(c) 想(Sama) -此乃理解,思想。
(d) 行(Ankhara) -此乃潛能,衝力,傾向。
(e) 識(Alaya Vijnana) -此乃智力,識見,意識。
照佛家的說法,所謂人生,乃是這五種成分(五蘊)的集成,人乃僅一種「名」稱,好比桌椅;人活的時候,乃由一條生命的線,把五蘊串連在一起,構成一種「相」,名之爲人。死的時候,線就折斷,五蘊分散,人就滅絕。照此說法,人沒有靈魂,僅有一條串連五蘊的線,可見佛教的人生觀,乃是一種唯物主義。

三、因果律(Law of Karma) -佛教既不信人有靈魂,但又主張「轉世」之說。則今生和來世之間的關係,如何構成,他們便倡「因果律」,以自圓其說,謂人之轉世,乃由一種「業力」(Power of Karma)。質言之,前世的業力,便會決定來世的地位,景況和命運。所謂「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人死以後,「業力」猶存,這種「業力」,便能使五蘊重新結集,構成另一個人,繼承前人的作爲。於此,他們又倡「三世通」之說。他們的目的,乃在使人轉迷開悟,脫離三界之迷情,轉開大悟之心眼,得大菩提,證「大湼槃」。其方法乃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業,是諸佛教』四語。合目的與方法而論,不外『因果報應,此報應乃通乎三世』。佛家認爲人不僅生於今世,乃通貫三世;前世爲因,今世爲果,來世爲新的根基。因果報應,輪迴循環,人若欲脫輪迴,祛煩惱,唯有滅絕他的慾火,成阿羅漢,進入湼槃。但是這種道理,實在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一則,他們既否認原罪,上帝和靈魂的存在,則前世和今世的責任,何以能轉假到來世的人;二則,既無上帝,自無一位最高的立法者,則此因果律從何而來,何以能生效?此所謂因果律,絕不能成爲真實,而乃爲「虛空的妄言」(西二 8)。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