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儒教的批判

儒教如何看人性?

一般人都以爲儒家主性善之說,嚴格言之,未可一槪而論;而且儒家之說,常有自相矛盾之處。大學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可見人性未必盡善,尙須照大學之道,做一番明德的工夫,方能止於至善。更就『有敎無類』(論語,衞靈公),及『人皆可爲堯舜』,『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諸說而論,則僅指人性可使爲善,成爲聖賢,但未必爲善。再就禮運篇所說:『人藏其性,不可測度,美惡在其心,不見其色,欲一以窮其心,舍禮何由哉』。則更可見人心乃有惡,故須用禮,以去其惡。此與「人之初,性本善」之說,乃自相矛盾。

一、孟子性善論──所謂性善之說,乃由孟子强調,他說:『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復以孟子善辯,故奉爲儒家正宗,而其性善說,亦佔優勢。但孟子性善之說,其論據實未必充實。大學六章說:『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朱熹註云:『此言小人陰爲不善,而陽欲掩之,並非不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此正可推翻孟子之說,人性之善,並非『如水之就下』。復可證聖經真理,『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爲立志爲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 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三12、23,七18、19)。孟子之說,乃是和事實不符的違心之論。

二、荀子性惡論──所以荀子一反孟子之說,主張性惡。他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賤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是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是觀之,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故枸木必待檃栝蒸矯然後直;鈍金必待襲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故檃栝之生,爲枸也;繩墨之起,爲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爲性惡也。』(荀子性惡篇)。因爲人性之惡,故需刑政禮法,此乃所以防微杜漸,使人不致爲非作惡,『以矯飾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性情而導之』。可證孟子之說,不能成立;且正相反,人性之惡,正『猶水之就下』。

三、其他人性論──其他儒家學者,對於人性問題,立說各有不同。告子主「性無善惡說」;楊雄主「善惡混合說」。而唐之韓愈,則謂性分上中下等差。宋儒則謂性是未動之心;情是既動之心。靜心是善;動心便惡。復分「理」「氣」之說,從「理」來說,人性原無差別;特以「氣」的侵蝕,始有善惡之分。以是提倡『去人慾,存天理』,以存心養性的工夫,以求「止於至善」之境。

關於人性善惡問題,不但儒家學者,沒有定論;而世人論辯,也都不得要領。這乃是因爲沒有摸到問題的關鍵,那便是人類始祖的墮落,容於次節,加以申論。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