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儒教的認識

儒教在中國歷代有怎樣的地位?

中國民族,幾千年來傳統的信仰,乃爲儒釋道三敎,而儒教尤爲三敎之首,不僅士大夫奉爲圭臬,即一般民衆,也都很尊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而且全國各地,建造孔廟,朝野上下,均拜孔子爲偶像,迄未『脫去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彼前一18)。茲將孔敎在我國民族歷史上的地位,作一簡略的鳥瞰:

一、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的思想奔放,所謂百家爭鳴。道家,墨家,楊朱,農家,名家,法家,乃至縱橫、陰陽各家,均自成一家之言,各有他們一套的道理,或經國濟世的方略,因此都有相當號召的力量,亦有他們的信衆;但孔子的學說,乃有總體性,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各種實際問題,乃至宇宙人生的哲理,莫不論及,故有普遍的影響。秦始皇併吞六國,法家當權,崇尙霸道,厲行獨裁,且復逼害孔敎,焚書坑儒,似已把孔敎消滅;但斬草不能除根,儒教潛力猶存。

二、漢唐時代──秦始皇暴虐無道,「苛政猛於虎」,不能爭取民心,因此漢高祖雖無雄才大略,又無煊赫名位,他當時的職務,猶如現在的鎮長,乃能揭竿而起,號召天下,廢法崇禮,除滅暴秦,恢復孔敎,足徵儒教潛力之深。漢武帝採取董仲舒之說,更進而排斥百家,提倡尊孔,儒教權威,視前更高。東漢以後,漢室衰微,陷於道德政治的混亂時代;以是佛道二敎,起而打擊儒教,但到了五O五年,梁武帝建造孔廟,且把孔敎經典化,宗敎化。唐興,太宗命令全國在各縣建造孔廟;於六四七年復於孔廟設「大成殿」,這乃是發揚儒教的有效戰略,使中國的士大夫益爲嚮往,歸宗儒教,希聖希賢,以名列「聖殿」爲榮。

三、宋明時代──宋朝以後,中國文化,以及民族命運,發生了一個轉變,由於釋道二敎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宋明理學」。朱熹,程伊川,陸象山,王陽明……等的學說,支配人心,爲士大夫所嚮往。例如宋儒張載,學古力行,深信聖人之詣必可至,三代之治必可復,嘗作『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之豪語,使儒教復興。淸代厲行科擧制度,其試題都是根據孔孟的學說,這又是復興儒教的新戰略,以功名利祿吸引全國才智之士 ,造成他們在政治上學術上的優越地位,使儒教對士大夫和全國民衆有壓倒的力量。

四、民國以後──辛亥革命,民國肇建,革古鼎新,廢除科擧,停止祭孔,儒教受到極大打擊;但康有爲等企圖以孔敎爲國敎,唯以國學泰斗章太炎,北大校長敎育界權威蔡元培,以及康有爲的門徒梁啟超的反對而未成。五四運動,陳獨秀、胡適等提倡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儒教又受到重大的打擊。但在國民革命北伐運動時代,國民黨首領戴季陶鑒於共產黨滲透國民黨,革命運動左傾的危險,厲行淸黨,特著「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一書,想藉孔孟哲學,扭轉國家危機。國民政府成立以後,提倡新生活運動,强調禮義廉恥;一九三四年以八月廿七日孔子誕辰爲敎師節,封孔子後裔孔德成爲奉祀官,恢復祭孔。但共黨統治大陸以後,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儒家學者馮友蘭等慘遭逼害,儒教受到空前的打擊。但國府在台灣,仍復尊孔,且提倡「文化復興運動」,實爲變相的儒教復興運動。但高擡孔子,目無真神,淪爲一種偶像崇拜,使國民陷在罪裏。著者心焉憂之,特一再著書,警吿朝野。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