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印度教的批判

印度教的教義是何等的虛妄?

一、各派彼此互相矛盾的上帝觀

真正的宗敎,必具有兩大因素:一爲客觀的因素,便是眞神及其啟示;二爲主觀的因素,便是敬畏上帝,而印度敎的敎義,都不具備這兩大因素。

(1)從印度敎各派哲學來看,(a)數論派,是無神的;(b)瑜伽,是模糊不淸,自相矛盾的,乃是一種自我神化的無神論;(c)吠壇多,是泛神的,和奥義書一致;(4)聲論派,對神的存在無堅定信仰,否認上帝的位格和權威;(e)原子說,或稱勝論派,是無神的,世俗的;(f)因明學,也是一種無神哲學。

(2)從吠陀敎義來看,他們把神分作三類,每類有三十三位。(a)爲天神――如Dyaus, Varuna, Mitra, Savita, Pusan, Vishnu等;(b)爲空神――如Indra, Maruts, Trita, Apannapat, Matarisvan, Rudra等;(c) 爲地神――如Agni, Soma, Yama等。

(3)照他們的「三神說」(Trimurti)來講,他們有三位至高神:第一位是大梵,乃是造物之主,宇宙人生之源;第二位是韋陀天,他乃護理萬有,常常和第三位神爭戰;第三位是西伐 (Siva),他是毀滅者,表現人生的黑喑和殘酷。

(4)照流行民間的異端邪道和宗敎習俗而言,則又把神分成善惡兩類。善神以韋陀天爲首,乃爲他們敬拜的對象;惡神則爲西伐(乃爲毁滅者)及其妻卡厲(Kali)(號稱黑暗者,嗜血的女神),還有魔鬼。

印度敎關於上帝的敎義,旣如此分歧,而且自相矛盾,所以一個印度敎徒,可作多神論者,泛神論者,無神論者,或是拜鬼者。這種偏邪的敎義根本忽視上帝公義聖潔和慈愛的屬性。因此,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神是道德的,亦是不道德的,以是無所謂善惡,這乃與得救無關。他們又漠視上帝的位格及其至尊無上的旨意,甚且以人和神沒有本質上的分別,人可自我神化,成爲上帝;還把魔鬼和上帝並尊,作爲敬拜的對象。因此印度人雖追求上帝,渴慕上帝,結果卻沒有找到上帝──聖經裏的三一眞神。事實上乃是敬拜偶像,服事魔鬼,使印度民族心靈沒落,陷於黑暗之境。

二、即敬拜韋陀天(維護之神)又敬拜西伐(毀滅之神)

此可分兩點而論,一爲敬拜的對象,二爲敬拜的習俗:

(1)敬拜的對象──照他們的「三神說」,乃有三位至高神,一爲大梵,二爲韋陀天,三爲西伐。但大梵僅是一種哲學的空想(乃爲虛妄的思念,羅一21),且非一般大衆所能領悟和欣賞。所以實際上印度絕大多數人民所敬拜的對象,僅爲韋陀天和西伐,於是成爲兩種流行的敎派和邪道,一爲善神派(Vashnavism),一爲惡神派(Saivism),控制了整個印度人的生活與靈魂。

(A)韋陀天,乃爲最普遍的神,“Vishnu”一詞,其字根爲“Vish”或“Vis”,意指保持。他的實質,乃充滿彌漫於萬物,乃爲無限的太空的位格化。照黎倶吹陀記載,他乃是太陽的一種形態或滲透在太陽光芒之中;他的實質乃有一種特殊作用,充滿在有生氣的和無生氣的萬物之中。例如:河流,如恆河;樹木,如Tulsi;動物,如魚、烏龜、野豬,最後是人類。他們相信韋陀天曾十次轉世,第一次是一條魚(Matsya),它救了「印度挪亞」(Manu)免洪水之患;第二次是一隻烏龜(Kurm),它找出了在洪水時遺失之物。第三次是一隻野豬(Varaha),它救了世界脫離魔鬼(Hiranyaksha)的權勢。第四次是一隻人獅(Nora-Sinha),他救了世界脫離魔鬼的專制。第五次是一個婑人(Vomana),他驅遂了Bali鬼,使牠不再統治三世。第六次是一位拿着斧頭的雷邁(Parusu-Rama),他防止印度軍政首領(Kshatriya)過於專權。第七次是一位雷邁耶那的英雄(Rama),他除滅了Ravana魔鬼。第八次是克理虛那(Krishna),乃是在印度人中一位最普遍的神。第九次是佛(Buddha) ,使印度敎和佛敎妥協。第十次將是卡爾基(Kalki或作卡爾金Kalkin),他將在世界要被卡厲惡神完全毁滅之時顯現。是則他們的將來只有毁滅,沒有榮耀的盼望。

(B)次爲西伐,號稱毀滅者,其妻爲卡厲,號稱黑暗者,和死亡之女神,只有血能滿足她,對她敬拜的儀式,非常粗俗,且有色情的意味。她的畫像,非常可怕,她吃人的血,從嘴唇裏流出來,踐踏在她丈夫的身上,手裏高擧剛剛殺下的人頭。印度人的母親,常常不惜殺其兒女,向她獻祭,眞是慘無人道,這乃表現印度人宗敎生活的敗壞。

(2)敬拜的習慣──習慣在印度,影響力之强大,實較世界任何國家爲烈。所以他們敬拜的對象,除了上述兩種以外,照習慣還有許多別的對象。其一是拜太陽──每天早晨,對太陽獻上一種吠陀祈禱(Gayatri),藉求開悟。其二爲拜祖宗)──把一個小飯團(Pindas),放在祖宗牌位之前。其三爲拜牛──如果殺牛,乃犯死罪。其四爲拜樹──最愛敬拜的,乃爲Tulsi,種植這種樹乃爲有功德的善擧。五爲拜河──相信恆河乃由天降,可以潔淨世界,任何大罪都可免除,任何劣性都可洗淨,朝拜恆河,可獲無限功德。六爲拜英雄──以克理虛那和雷邁視爲韋陀天的肉身。七爲拜象頭人(Ganesh)──視爲智慧和成功之神,非常普遍,在商店,在普通學校,在高等學府,到處可見。八爲拜蛇──他們把蛇當作神聖的動物,乃和諸神,尤其與西伐有關,特建蛇廟敬拜之;但在聖經,大蛇乃是魔鬼。所以大多數印度人,事實上乃是拜鬼,據威廉爵士研究,拜鬼的印度人,共佔全人口百分之九十。

三、所謂的脫「罪」得救是「灰身滅智」與「解脫輪迴」

(1)先從人來說,照聖經的道理,人乃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生命乃是一個重大的眞實,上帝非常重視,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要救世人出死入生,得到永生。但照印度敎,人生是虛幻的,他們的人生觀,並非不斷的追求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他們以爲靈魂乃自生自滅的,世界眾生,受了因果律(Law of Karma)的支配,生死輪迴,終不離苦,爲求脫離輪迴,消除煩惱,他們乃要人看空人生,而以「灰身滅智」爲得救的法門。

(2)其次從罪說,他們的所謂「罪」(Klesa), 一般言之,乃指煩惱而言,世人的痛苦,乃因其靈魂不能脫離生死輪迴(Samsara)。由於他們罪惡觀念的不同,所以他們的救法,乃完全異趨,乃在灰身滅智,解脫輪迴,並非靠救主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功,代死十架,死裏復活,敗壞魔鬼、罪惡和死亡的權勢,使『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一7,二6),『成爲新造的人』(林後五17);『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 (彼後一4)。分别論之,他們對罪的觀念,乃和我們完全不同。第一,照他們的轉世說來看,罪乃是從前世所有一切作爲所得到的無可避免的結果。第二,照他們的「幻影說」來看,凡事旣都是虛空的幻影,罪亦並非眞實之事。第三,照他們的「法經」來說,罪乃是不守儀文和違反他們的階級制度,無關乎道德公義。賞罰之權,操諸祭司,即犯大罪,只須向祭司獻金(Dan),便可獲赦免,因此,罪人可用金錢賄賂。第四,照他們的倫理觀念來說,他們甚至否認善惡有何本質上的不同。所謂善惡,乃是相對的,行善行惡,須看情況而定。此乃是一種道德的虛無主義,將使人不講眞理和公義,淪於腐敗,殘暴,黑暗之境。此所以不易使他們認罪悔改,接受基督作救主。

四、救法非出自上帝的恩賜

他們對人和罪的觀念,旣根本不同,他們的救法,也完全兩樣。所謂得救(Mukti或稱Moksa),乃指脫離輪迴而言。他們的救法,計分三派,茲分論之:

(1)善行派──此派注重謹守階級的條規,無論在廟在家要勵行一切宗敎的儀式,以及其他由誡命或習慣流傳下來的無數規律。在黎倶吹陀,許多神祇,乃實實在在和人一樣(anthropomorphic),所以人對神的態度,也當力求實惠,因此獻祭非常重要,乃爲得神喜悅的必要方式。善行派,乃爲一般平民所信奉,他們深信,藉着各樣善擧或作爲,求道者便能得到更高的得救知識。但知識分子,卻認爲謹守律例,不能解脫,僅能使來世比今生過較好的生活而已。

(2)理智派──此派認爲善行僅能得福,不能得救,而且結果這種積德求福的觀念,反而成爲眞正得救的障礙。欲謀解脫,須靠知識,須對宇宙人生的意義,有哲學的直覺,期求無上眞知,明白人與大梵,乃屬一體,徹悟「我即大梵」,便能獲得解脫。

理智派,又分三派,一爲吹壇多派,此乃根據奧義書發展而成,他們的基本觀念,乃是以個人(Atman)和大梵,乃爲一體。除了大梵,別無他物,苟明此理,桎梏盡脫,靈魂便不受生死輪迴的捆綁,得到完全解脫。二爲數論派,他們說心靈(Purusha)和物質(Prakrti)乃完全不同,毫無關係。我們的心靈,因爲受了血肉之體的牽累,所以在生死輪迴中受苦;倘有這分辨的智慧,恍悟心靈和物質,乃絕對不同,完全無關,靈魂便獲解脫。其三爲瑜伽派──此派認爲唯有藉着默想,使內心集中甯靜,方能有得救的智慧,恍悟心靈與物質,乃完全無關,而我與大梵便能合一。

(3)虔信派──此派認爲得救之道,端賴信心,須擇一神,敬拜信靠。大多數的印度人都信韋陀天,其信徒至少約有一億五千萬人,稱爲韋陀天派(Vishnuite)。他們敬拜之方式,多至六十四種,例如朝拜聖地,念頌神名,禁食,額上刻印記……等等,藉以取得神的竉愛,最後的歸宿,便可與大梵合一。

此派演變發展,經過了幾個時期,以後成爲一個敎派,號稱“Bhagavata”。他們只信奉敬拜一位永遠長存的神。他們注重虔誠的信仰(Bhakti),認爲善功僅能得到暫時的福樂,而且行善須有純正敬神的動機。所以善功,仍須靠信仰,方能獲神悅衲,神才進入其心。所以得救之道,非靠善功,乃靠信仰。此派受了佛敎的影響,認爲求道的人,須完全不問世事,方能有無私的愛心和信心,使其脫離輪迴,進入湼槃。更奇怪的,此派還受了基督敎的影響。當第六世紀之時,許多景敎(Nestorians)的宣敎士帶了許多人移殖在印度南部;還有一個原因,乃是在亞洲西南部有一古國(Bactria)及其比鄰的亞洲中部有許多基督徒,常和印度北部的印度人,有交契往還,使這派印度敎徒對他們非常敬佩,認爲基督徒虔誠的信仰,實比他們更爲眞切完善。

但印度敎虔信派的所謂信仰,乃和基督敎的道理,有本質的不同,並非出自上帝的恩賜。外邦異敎有兩大共同的特徵, 一則他們不信眞神及其所賜的恩典;二則他們以爲靠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便可得救。無論他們的救法,注重儀文善功,或是注重倫理道德,不論是消極,抑或積極,他們都是以人爲救主。一切宗敎,除了基督聖道,都是自救敎。一切世俗哲學家,例如康德,叔本華,雖是悲天憫人,想要救世;但卻徒託空想,因爲他們總是着眼於人的意志,能力和智慧,而不知世人乃都生在罪孽裏,絕對不能自救。

五、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末世論

印度敎的末世論,可從兩方面來說:(1)一爲關於人生的歸宿(Individual eschatology)──他們藐視人生的價値,否定人生的眞實。關於人死後的道理,乃是莫衷一是。一般言之,可分兩派:一爲數論派,一爲吠壇多。照數論派的說法,一個解脫的人,已了悟心靈和物質,乃絕然不同,毫無關係,故其死後,其靈魂便離開軀體,解脫獨立,存在一種永遠無意識的境界。照吠壇多的說法,整個世界的現象,都是無知(無明)生出來的一種幻影。倘一人能夠開悟,知道「我即大梵」,則無明消馳,慾念無存,他的靈魂便能脫離生死輪迴,臨死之時,便化於大梵,和大梵永遠聯合。

(2)次爲世界的結局(General Eschatology)──照數論派的說法,他們不信上帝,認爲世界無需造物主,「無根乃萬有之根」。照吠壇多的說法,世界萬事,都是幻影;一切眞有,都是無有。照原子論的說法,萬有僅如曇花一現,頃刻即馳。這些哲理,無非都是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人類前途,只是一片黑暗,沒有榮耀盼望。他們把世界歷史,分作四大時期,每個時期,乃是變本加厲,日趨黑暗,首爲黃金時期(Krita Yuga),共歷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次爲公義不張時期(Treta Yuga),共歷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爲黑暗時期(Dvapara Yuga),共歷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爲最黑暗時期(Kali Yuga),從主前三一○二年開始,共歷四十三萬二千年,最後將有極大的災難(Mahapralaya),整個世界和人類,都要完全消滅。這種歷史觀,全屬空想,毫無史實可證;而且沒有上帝公義最後的勝利,人類也沒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的榮耀盼望(彼後三8-13),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廿一1-8)。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