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宗教衛道

> 印度教的認識

印度教的哲學體系

印度敎對於宇宙終極的「實有」之探求,有六種不同哲學的體系:一爲「數論派」(Sankhya);二爲瑜伽(Yoga);三爲吠壇多(Vedanta);四爲「聲論派」(Mimansa);五爲「勝論派」(原子說,Vaiseshika);六爲「論理派」(因明學,Nyaya)。茲分論之。

一、「數論派」

此乃印度古老的哲學,乃爲主前六世紀柯比拉(Kopila)所創。此乃對於「奧義書」的「唯理一元論」(idealistic monism) 之反動,其主要的特質,槪可分爲三點:

(1)無神的──此派哲學,不僅不信大梵是獨一宇宙靈(one universal soul),而且强烈的否認上帝的存在,認爲沒有造物主的必要。他們的基本信仰乃是「無根乃爲萬有之根」(the root of all thing is rootless)。

(2)二元的──他們說宇宙間乃有兩種自有的「實質」(Substances),乃從永古即存在,二者乃完全不同:一爲物質(Prakrti)──乃是實有的,並非幻影,根本反對「奧義書」的道理;二爲心靈(Purusha)──非從宇宙之靈而來,乃是個別的,其數無量。

(3)唯理的──他們認爲萬惡之源,乃因無知(無明),不知分辨心靈和物質二者乃絕對不同。他們自誇,這種分辨之智,乃是至高無上的智慧。

根據這三大特質,他們便定出一套救世的道理。他們說物質是無常的,要改變,要朽壞的;而心靈則爲不朽的,而且不受苦樂或情感的影響。世人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乃在不知分辨心靈與物質,二者乃絕然不同,絕對無關,以致心爲形役,不能自在解脫。因此解脫之方,得救之道,乃爲分辨之智,破除心物二者相聯的關係。世人一且了悟,只有物質會受苦樂的影響,心靈乃超然物外,與之毫無關係,便立刻得到解脫。當人臨終之時,肉體雖死,但「得救」的人,其心靈乃超然獨立,繼續存在,便和物質永遠分離。這種道理有人以爲與基督敎相似,魔鬼便因此迷惑世人。殊不知他們死後並沒有永生的榮耀盼望,而乃在一種永遠不知不覺的狀態(eternal unconsciousness)。此乃是永死的別名,印度哲學家,僅編造一種名詞,自我陶醉而已。

這種無神主義的哲學,在東西各國,乃有極大的影響。在東方,釋迦牟尼佛用它來創爲佛敎,在西方,由於亞歷山大利亞(Alexandria)和印度之頻繁交往,便因之而有諾斯底異端(Gnosticism)和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諾斯底主義,也說惡乃由物質而來,心靈如與物質相聯,就被染汚而受迷障,以是得救之道,乃在解脫肉體。亞歷山大利亞,乃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搖籃,在那裏東西人士,往來頻繁,相傳阿波羅尼(Apollonius of Tyana),曾赴印度,問道於婆羅門敎的祭司,以是新柏拉圖主義,乃是「數論派」哲學的反應,他們以心靈(Monad)爲衆善之本,物質(Dyad)乃萬惡之源;此正與“Purusha”和 “Prakrti”之說相符。

二、瑜伽(Yoga)

此乃前說之延伸,故他們的道理,都採用「數論派」之說。「瑜伽」的意義和目的,乃是求摒棄外物和世事,使我們不被執着,好令我們的內心集中甯靜。此派敎人不要思慮,要把內心集中在 “Tadaham”一念之上,意云『我便是它』(“I am that”)。 他們至高的目標,乃是要和至高者聯成一體,此乃和其無神主義的立場根本衝突,因爲「數論派」哲學,乃根本不信大梵和宇宙之靈,並且否認上帝的存在。

瑜伽法的操練,乃有幾個階段:

(1)其一爲「阿刹那」(Asana)──數算呼吸的次數,尤須持氣凝神,注視一個固定標的。

(2)其二爲「瑜伽睡眠」(Yoga-Nidra),此乃進入一種催眠狀態,而他們乃認爲係解脫的初階;殊不知乃是一種着魔的症狀,實甚危險,容另論之。

(3)其三爲「脫態卡」(Trataka)──定睛呆看一件小物,結果使肌肉發生僵硬狀態,其實乃是神經失常的症狀!

(4)其四爲「黑塔瑜伽」(Hatha Yoga)──旨在得到一種魔力,能行虛假的奇事(參閱帖後二9)。

(5)其五爲「高級瑜伽」(Raja Yoga)──旨在得到靈性完善的境界。

(6)其六爲「參禪」(Dhyana,即英文之Zen)──乃爲獲得「頓悟」之無上要道。此已另列專章論之。

現在瑜伽,藉着「超凡默想」(T.M.-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實則就是參禪)的方式衝擊西方,大行其道,美國參議院竟有人提案,企圖喚起民罘,加以倡導。西方人士 ,受了他們宣傳的迷惑,以爲這不是宗敎。魔鬼的計謀,非常詭詐,牠深知現代人不愛宗敎,乃愛科學,遂改用新奇的名詞,說這乃是一種「創造智慧的科學」(Science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這種智慧,旣是科學的,又是創造的,自然令人趨之若鶩,不但流行在中學大學,而且軍事政治的首領,也爲之迷惑,爲之倡導,實爲西方民族心靈的危機。著者心焉憂之,特一再著書批判,警告西方。

三、吠壇多

從梵文的原義來說,吠壇多乃吠陀之最高目標。創此說者,據一般傳說,謂係巴達雷雅那(Bada Rayana),但此人的生世如何,則無人得知。吠壇多有許多註釋家,其最著者,乃爲商加拉開理氏(Sankaracarya, c. A.D. 800),他還有許多哲學著作,深受各方推崇。吠壇多乃是印度哲學中兩大宗派之一,在知識分子中間最有影響。

他們相信,整個世界其實都是大梵,萬有都是從他而出,靠他而有氣息,最後和他化為一體。所以人人都要敬拜他。世界並非眞有,唯有大梵獨存,整個宇宙,乃爲幻影,「有」 (Being),即是「無」(Nothing)。所以佛敎的空無主義,和吠壇多的泛神主義,實乃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同歸於盡!)所謂永恆的宇宙,永遠的靈魂,甚至所謂顯現的神(Isvara),都是由於無知(無明,Avidya)而造出來的假象或幻影,如像在黑夜裏看見一條蛇,飽受虛驚,其實乃是一根繩子。一個解脫的人,這種幻影,便自行幻滅。

吠壇多有兩大特質,乃和「數論派」針鋒相對。其一,吠壇多是泛神的,「數論派」是無神的。它的基本道理,乃和奧義書相同,便是個人靈魂和宇宙之靈乃是一體的,「一即是萬,萬即是一」,乃是一種系統的泛神哲學。其二,吠壇多是一元的,「數論」是二元的。除了大梵以外,沒有一樣東西是眞正存在的;大梵是獨一無二的。

從這種哲學的空想,吠壇多便產生一種救世的道理,他們以爲整個世界的現象,都是虛幻的,並非實有的,因爲世人的無知(無明),便對世事有假的幻影,若細加考察,這些幻影便歸消馳,正如一人醒來,便知其夢中所經歷的並非眞實。世人倘能恍悟:『我即大梵』,則無明即消,貪慾即滅,他的靈魂便能解脫生死的輪迴。信徒臨死之時,即化於大梵,實即永遠幻滅。

四、聲論派(Mimansa)

此詞原義,乃是考察和解釋的意思,乃和吠壇多有最密切的關係。吠壇多是吠陀最高的目標,而聲論派,則爲解釋吠陀經文正確的規律;二者共同的目的,乃在使印度人自古以來所追求的眞理有具體的主題。創此說者,乃爲達薩那(Darsana of Jaimini),而全書的完成,約在主後二百至四百五十年之間。

吠壇多是泛神的,聲論派則否認上帝的位格和權威。他們說吠陀無需權威;吠陀所啓示的,萬有乃是自有的,不是創造的。所以泛神論,事實上乃等於無神論。但旣然無神,則吠陀何能說是神的啟示,顯爲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此派乃代表修行派(Karma Marga)──認爲得救之道端賴儀式,他們相信,神的啟示,其唯一的目的,乃在指示獻祭的道理;因此,他們認爲正確的解釋乃是非常重要,在獻祭的儀式上,若有最小的錯誤,非但無效,且要發生嚴重的後果。他們相信獻祭有效與否,不在乎德行的完善,不在乎敬拜的虔誠,全靠獻祭儀式的正確。他們只有敬虔的外貌,卻不重敬虔的實意,結果,祭司階級,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超乎各界之上。這種道理,遂令祭司專橫,民德墮落!

五、勝論派(原子說,Vaiseshika)

此字的字根,乃爲“Visesa”,意云「分殊」(Difference);他們相信,宇宙的形成,乃由原子的分殊作用。有些學者,認爲此派乃從佛敎而來,因爲佛把這個物質世界看作由原子所集成。創此說者爲甘那大(Kanada, 或謂 Kanabhaksa或 Kaubhuj),但這些都是他的綽號,意云「吃原子的人」,後來變成他的眞名。全書的完成,約在主後二百至四百年之間。

此派探究宇宙的來源,把各種因素,分作七類(Padarthas):一爲實質(Dravya),二爲本質(Guna),三爲運動(Karma),四爲結合(Samanya),五爲分殊(Visesa),六爲永恆的關係(Samavaya),七爲「無有」(Abhava)。照他們的說法,宇宙之形成,乃由原子的集成,原子乃是永有,並無成因;所以宇宙乃由一種「不可見的力量」(Adrishta)所造成,而這種力量乃是從以往的世界各種作爲而來。但以往的世界,從何而來,卻全無交代。他們不能自圓其說,又造出一種新的學說,說是由一位「顯現的神」(Isvara)指揮原子而來。殊不知這種解釋,卻又和他們的無神論完全抵觸,乃是弄巧反拙,自相矛盾。

此派有四大特質:其一爲世俗的──他們的道理,乃爲世俗學者所欣賞;二爲存疑的(Agnostic),他們承認對於萬有之源,完全無知,亦不知那「太極」(the Ultimate)爲何物;三爲無神的,他們認爲靈魂和物質乃自有永有,不是被造的,此種永恆之物,萬有之源,便是原子,不是上帝;四爲悲觀的,他們相信人的靈魂,藉着肉體,經過了無數次的流蕩,漸趨衰竭,需要長期的休息,結果整個宇宙,便有一個長夜的來臨。這乃是一種悲觀哲學,人類最終的結果是黑暗無望的!

這種原子說,其實並非印度所獨有,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也有類似的思想;例如色諾芬(Xenophanes 600 B.C.),如赫拉頡利圖(Heraclitus 500 B.C.),如芝諾(Zeno 500 B.C.),如羅柏斯(Leupus 500 B.C.),又如德謨西圖(Democitus 460 B.C.)。是可證不論東方西方,人心都是悖逆上帝,偏離眞道,『因爲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爲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爲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爲……』(羅一21-23)一個原子!

六、論理派(因明學,Nyaya)

“Nyaya”一字,意指對一主題加以分析的推究,乃爲印度的論理學,是印度哲學中最後的一派。這乃是一種形上學,和原子說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他們也採用原子說來講宇宙的根源,所以他們編了一部「原子──因明經」(Vaiseshika-Nyaya Sutras),都是不信上帝的無神哲學。

此派認爲要得到眞的知識,乃有四個方法:

(1)理解(Pratyaksa)

(2)推論(Anumana)

(3)比論(Upamana)

(4)見證(Subda)

四者之中,以推論爲最重要,最可靠,推論乃有三種:

(1)演繹(Purvavat)──從原因到結果,例如雲乃原因,雨乃結果。

(2)歸納(Sesavat) ──從結果到原因,例如河水高漲爲果,下雨乃爲其因。

(3)判斷(Samanyato drsta) ──根據經驗,運用思想,加以判斷;尤其許多不能目見,不能觸摸之事,只有靠抽象的判斷才能知道。

但是印度因明學的推論,乃和希臘亞理斯多德的三段論法(Syuogism)不同,乃有五段:

(1)命題(Pratijna),如那山起火;

(2)原因(Hetu),因爲山上冒烟;

(3)例證(Drstanta),何處有烟,便是有火;

(4)比論(Upanaya),那山旣在冒烟;

(5)結論(Nigamana),所以那山在起火。

他們以爲追求眞知乃是靈魂得救,解脫生死輪迴之法門。但此派乃是一種悲觀哲學,認爲人生空苦,欲求解脫,須藉苦行,人生最高的目標,乃是要進入一種湼槃靜寂,脫離輪迴,不再轉世,灰身滅智,永遠滅亡的境界,故爲佛敎所採用。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