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道護教‏ > 基要衛道

> 辯道學的歷史

在經院哲學時期,當時教會如何為真道爭辯?

敎父時代,可稱爲辯道學萌芽發展時代,以愛任紐、游斯丁、雅典那哥拉、特土良,阿他那修、奥古斯丁等爲代表。其後便爲經院哲學時代。此時的特徵,乃在企圖神學與哲學的調和,想用哲學理論,證明敎的信仰和人間的認識,並不衝突,上帝的啟示和人類的智慧,乃可會通,顯係一種人文主義的抬頭,結果遂使辯道學趨於衰微,敎會也日見腐化。這一時期,大槪起自第九世紀到第十五世紀,約共六百年。可分四大階段:

一、準備時期──自第九世紀到第十一世紀,主要代表有喬爾培(Gerbert)、貝倫傑(Berergenius) 藍勃朗(lanbranc)等。

二、發展時期──在十二世紀,此時重要人物有安瑟倫(Anselm)、龍巴德(Lombard)、耶羅米(Jerome of Champeaux)、亞力山大(Alexander of Hales)、亞爾培都(Albertus)及羅賽林(Roscellinus) 等,其中羅賽林之說,與安瑟倫針鋒相對。羅氏謂宇宙萬象,生自吾心;安瑟倫則謂宇宙非由心生,即離吾人觀念,萬有依然存在。

三、鼎虛時期──在十三世紀,此時中心人物爲大亞爾培都(Albertus Magnus)及其弟子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鄧司各脫(Duns Scotus)。當時學風,崇尙理性,醉心亞理斯多德哲學,想以自然理性證明超自然的聖道,其中又分多馬派和司各脫派。

四、衰微時期──此爲十四、十五世紀。其衰微的原因:其一、乃由於俄堪(William of Ockham)反對理性主義,他認爲神的存在,乃超乎人的經驗,不能用理論證明,此乃信仰之事。神學也不能靠理性建立,故神學和哲學,信仰和理智,敎會和國家,應加劃分,經院哲學遂大受打擊。其二,乃是由於神秘主義之興起,其主要人物有艾克哈(Eckhart)、蘇肅(Suso)、陶勒(Tauler)、甘比司(Kempis),他們反對窮理,注重情感,尤以甘比司的著作,在敎內敎外,有重大影響。經院哲學,遂一蹶不振。

經院哲學之根本偏差及其衰微的主因,乃在阿奎那氏等想求天啓和人智的調和妥協。阿氏雖信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但他卻一反奧古斯丁之道,重走亞理斯多德的老路,要用理智來證明信仰,證明上帝的存在,聖經的正確,且竟謂聖經的解釋,必須根據遺傳,使神的啟示來遷就 敎皇乃至敎父的意見,結果乃是以「人」爲本,把敎皇擁登上帝的寶座,助長人文主義的發展,遂使敎會世俗化、異敎化,並加深黑暗時期,促使文化衰微。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基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