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聖徒屬天的基業──但是我們的盼望,不止在今世,而尤在永世,『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希望,就算比衆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倘使僅止於此,那便不是福音,乃是「社會福音」,就當被咒詛(加一6-8)。人類最大的盼望,人生最高的意義,不僅在今生,而尤在來世;不僅在地上,而尤在天上,『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汚,不能衰殘……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一 4)。
主耶穌基督的國度,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祂已從死裏復活,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一3)『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今世的,連來世的也超過了』(弗一20-21)。
拿破崙失敗以後,被囚孤島,悔悟以後,曾作見證說:「我曾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一旦時運逆轉,不但一切榮華,轉成浮雲,而且日暮途窮,只是一天一天走近墳墓,這乃是一切英雄偉人的結局。亞力山大如此,凱撒亦然,現在又輪到我了。不久我的身體將與草木同腐,作蠕蟲的食料,這便是所謂偉大的拿破崙的下場。這與主耶穌基督永遠作王,爲萬國萬民所敬愛,其分别何啻霄壤。」
我國秦始皇,併吞六國,以爲一統天下,於是建造萬里長城,自號始皇,希望萬世一系,永垂無疆之庥。所遺憾的,他不能征服死亡,相傳他曾遣徐福率隊赴東海求長生不老之藥,可惜一去不返。此不但是秦始皇的悲哀,乃是世上一切君王之悲哀。但基督作王,要把一切仇敵放在祂的腳下,儘末了所毁滅的仇敵,就是死!感謝上帝,使我們藉着主耶穌基督得勝,征服了死亡(參閱林前十五章),得着永不朽壞的基業。
2.人類歷史的轉機──人類的盼望,乃是在主耶穌基督;人類歷史,乃以主耶穌基督爲中心,主耶穌降世,乃是世界歷史的新紀元,乃是這個同歸於盡的滅亡世界的大轉機。不但世人藉祂得到救恩,復爲一個在滅亡道路中的舊人類,開始昭蘇,成爲基督裏重造的被揀選的新族類(彼前二 9),而重新得到再造更新的力量和活潑的盼望,而天國也藉以降臨。
3.天國萬世的光芒──天國的完全實現,雖不在今世,但並非說乃在渺茫的將來。天國乃爲一個屬靈的實在,此時此地,當下即是,比空氣更爲密切,不可須臾或離。天國雖非世界帝國,卻遍滿寰宇,貫徹萬人心中。(參路十七21;弗四6)世界人類儘可自相殘殺,暗無天日,沒有盼望;而天國卻自在人心,任何暴力,不能摧毁。無論在無神主義的共產集圑,鐵幕裏面;無論在世俗主義的自由世界,天國都光芒萬丈,不能動搖。世界帝國,可崩潰衰亡,人類文明,可沒落解體;而天國卻永遠朝着永世推進,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千秋彪炳,萬世無疆。「世俗城」必衰微,「上帝國」必興旺。人類歷史的行程,乃是上帝領人類從「滅亡城」到「錫安山」;便是上帝旨意續漸得勝的指標,其最後的歸趨,乃是「上帝國」之完全勝利,主耶穌的榮耀再臨。
4.救主榮耀的再臨──主耶穌再臨,乃爲聖經的主題,乃是舊創造、舊世界的結束,新創造、「新世界」的開始。這個敗壞邪惡的舊世界,絕非人力所能改造革新,故人文主義的社會福音,乃絕對虛妄,必須由神用超凡的,驚天動地的,大而可畏的方式,把舊世界、舊文明完全毁滅,始能實現新天新地,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而有義居在其中(參彼後三8-13;啓廿一1-8)。當主耶穌同祂有能力的天使從大榮耀中駕着天上的雲降臨的時候,地上萬族,都要哀哭,便要報應那不認上帝和不信福音的人;祂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祂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招聚了來,要在聖徒身上得榮耀,我們便要在空中與主相遇,和主永遠同在(參閱太廿四29-31;帖後一7-9;帖前四16-17)。
5.人類唯一的盼望──這一個新的永遠的榮耀的盼望,只有在一部書(聖經)裏面,可以找到;這個希望之門,只有主耶穌可爲我們打開,因爲只有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這乃是歷世歷代的奥祕,除非上帝藉着聖經向我們啟示,藉着主耶穌向我們顯現,世人只是在喑中摸索、徬徨,而日趨迷惑,絕沒有榮耀的盼望(參西一26-27)。希臘羅馬的光榮,已在懷疑不信的人文哲學中消馳;中國印度的宗敎哲學,乃爲虛空的妄言,且正遭共產主義的摧殘與威脅,共產集團,也爲權力鬭爭而準備自相毁滅;歐美諸國,原爲基督敎國家,則因世俗主義的侵蝕,而心靈沒落。人類的盼望,不在東方,也不在西方,乃在基督,人類的救主(太一21)。嗤嗤者氓,『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然而上帝旣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祂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4、5、12)。主耶穌復活升天,爲我們豫備地方,並且應許我們,祂必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裏去(約十四2-3)。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我們必要像衪,必得見祂的真體,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裏(西三4;約壹三2)。『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彼後三10-13)。世人的盼望,都是自我陶醉的空想;但是這個盼望,乃是上帝的應許,而且切切實實,多方多次的記在聖經裏面。這乃是我們信仰之實底,盼望的根基。
我們受神託付之重,自當本「人溺己溺」的心志,把『心中盼望的緣由…,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並『爲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此乃辯道學者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基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