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老莊立說之模糊──老莊哲學,既無「有位格的上帝」,所以他們的創世論,也沒有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造物主,而僅有一個混混沌沌,混然塊然的抽象觀念,把一位又真又活全知全能的上帝,成爲莫可名狀的「無」。致其立說,甚爲模糊。
道德經開宗明義在第一章裏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繼之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廿五章)。『大道氾矣,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衣養萬物而不爲主』(第卅四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第四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第四十二章)。
莊子「天下篇」云:『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此太一 ,即老子「道生一」之一。 莊子「田子方篇」又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此與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之說,意可相通。道家以「無」爲天地之始,此「無」乃爲無可名狀之道,故曰『道之爲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第廿一章)。又曰:『視之不見,名爲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十四章)。
二、聖經啟示的亮光──道敎的創世論,照老莊的說法,從他們在道德經各書裏面所說的話來看,實在非常模糊,虛幻渺茫,他們因爲沒有認識又真又活的真神上帝,造物之主,所以根本「不知其名」,他們的境界『恍兮惚兮,窈兮冥兮』,遂以『無名爲天地之始』;以「無」爲天地之始,爲萬物之源。殊不知在『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之間,有上帝的靈在運行(創一2)。上帝創造諸世界,雖不憑顯然之物,僅藉他的話(來十一3;創一3)。『上帝的永能和神性,雖是眼不能見』,『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嘵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上帝雖能使無生有,但卻不能以「無」爲萬有之母。茲特稍引經文,俾藉着聖經啟示的亮光,使道家能夠了悟真道。
1.『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一1-2)。
2.『我往前行,他不在那裏;往後退,也不能見他,他在左邊行事,我卻不能看見;在右邊隱藏,我也不能見他』(伯廿三8、9)。『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8)。
3.『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約一1-3)。
4.『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與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
5.『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踪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說「夫道善貸且成」一語,可於此得着解答。)因爲萬物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十一33-36)。
6.『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爲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 一槪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爲他造的』(西一15、16)。
7.『我們因着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十一 3)。
上帝的話,是帶着能力的,但願藉着上列經文,使『(祂)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 (詩一一九130),『照明(道家)心中的眼睛』(弗一18),使他們看到又真又活的造物主。
(本文乃選載自本會將出版之章力生博士著的電子書《總體辯道學:宗教篇》)